重点、难点分析
《桃花源记》
1、认识作者通过描绘“世外桃源”所表达的社会理想。
2、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,以时间为顺序,以简练、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。
3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。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。
《五柳先生传》
1、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。
2、积累掌握“晏如、萧然、汲汲、戚戚”等重点词语。
3、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贱、不慕荣利、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
新课讲解
(一)《五柳先生传》
1、作者简介:
陶渊明(365—427)一名潜,字元亮,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西南)人。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,曾有“大济苍生”的壮志。二十九岁出仕,但一直做祭酒,参军之类的小官。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,贪羡隐逸的思想。当仕途不得志时,就更怀念这种生活。所以,在这十多年里,他一直“一心处两端”,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。三十九岁时,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,就在这一年,他亲自参加了劳动,因“耕植不足以自给”,又一度为彭泽令,在官八十余日,逢郡督邮来县,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,他叹道:“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。”即解职而归。从此,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。终年63岁。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,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,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。
陶渊明的作品,现存诗120多首,散文6篇,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。
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,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。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。如《饮酒》、《归园田居》等晚年的《桃花源诗并记》,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。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。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,白描的手法,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,使人感觉真象是从“胸中自然流出”一样,没有一点的痕迹。
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,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、生活与志趣。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“颇示己志”,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。
2、熟读课文,注意下列字的读音
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
3、讲读课文,应注意如下词语:
何许:何处。许,地方,处所。
详:详细地知道。
因:因此
以为:以之为,把它作为。
号:别号,人名外的自称。
焉:语气词,表决定,相当于“矣”。
不求甚解:不追求过细的理解。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,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,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。
会意: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。
性:人的本性。
嗜:喜爱,爱好。
旧:指老朋友。
如此:指上文所说的“性嗜酒,家贫,不能常得”。
或:有时。
置酒:准备酒。
招之:邀请他。
造:到……去。
辄:每每,总是。
尽:指喝完。
期:期望,希望。
曾不:一点也不。曾不连用,加强否定语气。
吝情:感情上计较,指留恋、顾恋。
环堵:房屋四周。堵,墙壁。
萧然:冷落、空旷的样子。
短褐:粗布短衣。
穿结:指衣服破烂。穿,破。结,缝补。
箪:盛饭食的圆形竹器。
瓢:舀水的葫芦。
晏如:安然自乐的样子。晏,平静,安逸。如,形容词词尾,相当于“然”。
自娱:使自己欢娱。
忘怀:不放在心上,忘记。
自终:自己过完一生。终,终了,结束。
赞: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。
戚戚:愁苦的样子。
汲汲:急迫追求的样子。
极:推究。
兹:代词,此,指五柳先生。
若人:这样的人,指黔娄。
俦:类。
衔觞:口衔酒杯,指饮酒。觞,酒杯
以乐其志: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。乐,使……快乐。志,心意,志向。
3、课文结构
⑴(1节)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、习性及其志趣。
⑵(2节)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,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。
4、分析课文:
(1)第一句话讲了什么?
讲述了“五柳先生”这个名号的来历。“不知何许人”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;“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”,随便起了一个字号,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,表现了他卓尔不群、不随世俗的品性。
(2)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、志趣和生活?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?
性格:“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”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。志趣:一是读书,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,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;二是饮酒,“性嗜酒”、“期在必醉”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;三是写文章,“常著文章自娱”、“忘怀得失”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、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。生活:“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;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”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。通过种种叙述,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,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。
(3)怎样理解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“这句话?
这是一种读书方法,即读书不死抠字句,而要求真谛。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,是一种求知的满足,精神享受,所以“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。他不求名利,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,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。
(4)怎样理解“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”的含义?
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,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,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。可谓含而不露,有弦外之音,非常含蓄。
(5)“赞语”中哪句话和传文中“不慕荣利”相照应?谈谈你对五柳先生“不慕荣利”的看法。
相照应的句子是“不汲汲于富贵”。对“不慕荣利”的看法,学生可各抒己见,言之成理即可。
(6)“赞语”与前文有什么联系?
文后的“赞语”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。“赞语”的实质是两句话: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”,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“不慕荣利”相照应,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。传赞一体,互为补充,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。
5、主题:
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,从思想性格、爱好、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,赞美了他甘守贫贱、不慕荣利、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。
(二)《桃花源记》
1、 翻译并评点课文:
(1)原文: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渔人甚异之。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重点词语:行:指船行。忽:说明是偶然的。异之: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。之:指见到的景象。穷:穷尽,走到头。
译文:东晋太元年间,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。(有一天)他顺着小溪划船,忘了路的远近。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,(桃林)夹着溪水两岸,长达几百步,中间没有别的树。(地上)芳草鲜艳美丽,落花纷纷。渔人非常诧异。再往前走,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。
评点: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。这是故事的开端。
(2)原文: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。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,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重点词语:舍船:丢下船。才:只,仅仅。悉:都。属:即类,之属:即这一类事物。
译文: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,(紧接着)就有座山,山有个小洞口,里面好像有光似的。(渔人)便丢下船,从洞口进去。初进时,洞口很窄,仅容一人通过。只走了几十步,突然变得开阔敞亮。(这里)土地平坦开阔,房舍很整齐,有肥沃的田地,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。田间小路,交错相通,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。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,男女的穿戴,都和外边的人一样,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由自在的。
评点: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,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,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。
(3)原文: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,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,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停数日,辞去。此中人语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
重点词语:乃:竟然。妻子:妻子和儿女。焉:相当“于之”,即“从这里”。语:(yù)告诉。足:值得。“问所从来”:即“问从何来”。“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:“乃”,即“竟然”,“无论”是两个词。无:不要;论:说。跟现代汉语用的“无论”不同。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”,“延”,邀请。
译文: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,竟大吃了一惊,问渔人从哪里来。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。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,摆酒杀鸡招待他。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,都来打听消息。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,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,就不再出去了。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。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,竟不知道有汉朝,更不要说魏晋了。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,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。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,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,住了几天,渔人告辞离去。这里的人叮嘱他说:“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!”
评点: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,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。
2、3段为第二部分,是故事的发展。
(4)原文: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。不复得路。
重点词语:志:做标记。“便扶向路”:向:从前,“向路”:去桃花源时走的路。诣:到……去,这里指谒见。如此:像这样。
译文:(渔人)出来后,找到他的船,就沿着旧路(回去),(一路上)处处做了记号。他回到武陵郡城,去拜见太守,告诉了这些情况。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,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,竟迷失了方向,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。
(5)原文: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,闻之,欣然规往。未果,寻病终。后遂无问津者。
重点词:刘子骥,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,把他写进去,表示真实可靠。
译文:南阳的刘子骥,是一位高尚的名士,听了这件事。很高兴地前往,没有实现,不久就病死了。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。
评点:4、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,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。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。为故事的第三部分。
2、分析课文:
(1)线索:
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,按照发现桃林,进入桃源,出而复寻为时间顺序。
(2)结构:
全文分三部分:
第一 部分(1段)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。(开端)
第二部分(2至3段)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。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,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。
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。
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。
第三部分(4至5段)故事的结局和尾声。
(3)详略安排:
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。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。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、幸福生活的愿望。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。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,所以写得简单。
(4)对作者笔下理想社会的认识:
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,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。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、政治腐败、民不聊生的社会。他深感痛苦和不满,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,于是他憧憬着一个没有剥削、没有战乱,人民生活宁静和乐,风气淳朴、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。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。这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,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。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。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。桃源究竟在何处,无处找寻。
【模拟试题】(答题时间:40分钟)
(一)基础知识:
1、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:
俨然( ) 阡陌( ) 垂髫( ) 诣太守( ) 邑人( ) 刘子骥( )
辄( ) 吝情( ) 短褐穿结( ) 箪( ) 晏( ) 黔( )汲汲( ) 俦( ) 衔觞( ) 欤( )
2、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。
①芳草鲜美:
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:
③阡陌交通:
④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:
⑤诣太守,说如此:
3、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。
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。 ( )
②闲适愉快,自得乐趣。 ( )
③比喻无人再来尝试或过问。 ( )
④愿望就是一定要喝醉。( )
⑤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。( )
4、翻译下列句子。
①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
②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
③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?
⑤衔觞赋诗,以乐其志,无怀氏之民欤?葛天氏之民欤?
5、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( )
A. 寂寥(liáo)仍怜(réng)飞漱其间 (sù)箪瓢屡空(dān)
B. 浸溪(qīn)折戟(jǐ)素湍绿潭(tuān)藻荇交横(xìng)
C. 曦月(xī)御风(yù)沿溯阻绝(sù)衔觞赋诗(shāng)
D. 土砾(lì)候骑(jì)略无阙处(quē)项为之强(qiáng)
6、下列加点词语注音、字形、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至于夏水襄陵 xiāng 襄阳
干戈寥落四周星 liáo luò 兵力单薄
B. 潇潇暮雨子规啼 xiāo 形容雨声
兹若人之俦乎 chóu 朋友、伴侣
C. 不戚戚于贫贱 qī 忧愁的样子
属引凄异 shǔ 连续
D. 环堵萧然 xiāo 冷清
留取丹心照汉青 hàn qīng 指史书
7、下列译句有误的一项是( )
A. 庭下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
译:庭院里的积水清澈明亮,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,就像是竹柏的影子一样。。
B. 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。
译: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,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,可是他安之若素。
C. 清荣峻茂,良多趣味。
译:溪水清澈、树木繁茂、山峰高峻、绿草茂盛,真是趣味无穷。
D. 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
译:(渔人)出来后,找到他的船,就沿着旧路(回去),(一路上)处处做了记号。
8、对下列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( )
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,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。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;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。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。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;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,晏如也。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。忘怀得失,以此自终。
A. “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”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。
B. 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批评了五柳先生读书的不良习惯。
C. “性嗜酒”“期在必醉”表现了五柳先生率真放达的性格特征。
D. “常著文章自娱”“忘怀得失”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、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。
9、下列语句、出处、作者、朝代对应有误的一项是( )
A. 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 《渡荆门送别》 李白 唐
B. 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。 《五柳先生传》 陶渊明 东晋
C. 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 《使至塞上》 李白 唐
D. 中无杂树,落英缤纷,芳草鲜美。 《桃花源记》 陶渊明 东晋
10、下列语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( )
A. 性嗜酒,家贫,不能常得之,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。
B. 无怀事之民欤?葛天事之民欤?
C. 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远近。
D.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。不复得路。
(二)阅读:
文段一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
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渔人甚异之。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
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
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1、下面词语中“通”字与“才通人”中的“通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( )。
A. 通风换气 B. 政通人和 C. 通宵达旦 D. 博古通今
2、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。
(1)缘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2)俨然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、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。
(1)渔人甚异之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2)林尽水源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3)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、第2段中,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?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文段二
浦阳郑君仲辨,左手之拇指有疹焉,隆起而粟。君疑之,以示人,人大笑,以为不足患。既三日,聚而如钱。忧之滋甚,又以示人,笑者如初。又三日,拇指大盈握①,近拇之指皆为之痛,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。惧而谋诸医,医视之,惊曰:“此疾之奇者,虽病在指,其实一身病也,不速治,且能伤身。然始发之时,终日可愈;三日,越旬可愈;今疾且成,已非三月不能瘳③。终日而愈,艾可治也;越旬而愈,药可治也;至于既成,甚将延乎肝膈④,否亦将为一臂之忧。非有以御其内,其势不止;非有以治其外,疾未易为之。”君从其言,日服汤剂,而傅⑤以善药,果至二月而后瘳,三月而神色始复。
余因是思之:天下之事,常发于至微,而终为大患;始以为不足治,而终至于不可为。当其易也,惜旦夕之力,忽之而不顾;及其既成也,积岁月,疲思虑,而仅克之,如此指者多矣。 (方孝儒《指喻》)
【注】①握:四寸为一握。②膂(lǚ):脊骨。③瘳(chōu):病愈。④肝膈:泛指人体内脏。⑤傅:涂。
1、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( )
A. 惧而谋诸医(谋划) B. 甚将延乎肝膈(蔓延)
C. 疾未易为之(变换) D. 积岁月,疲思虑,而仅克之(消除)
2、下列句子中加点的“之”,解释错误的一项是( )
A. 忧之滋甚,又以示人(指代“拇指疾患”)
B. 余因是思之(指代“引发的道理”)
C. 惜旦夕之力,忽之而不顾(指代“各种疾病”)
D. 积岁月,疲思虑,而仅克之(指代“祸患”)
3、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。
①君疑之,以示人,人大笑,以为不足患。
②始以为不足治,而终至于不可为。
4、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?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。
【试题答案】
(一)基础知识:
1、yǎn qiān mò tiáo yì yì jì zhé lìn hè dān yàn qián jí chóu shāng yú
2、①鲜艳美丽 ②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③互相通连 ④不要说,更不必说 ⑤到……去
3、①落英缤纷 ②怡然自乐 ③无问津者 ④期在必醉 ⑤环堵萧然
4、①(那里的人)见了渔人,竟大吃一惊,问(渔人)从哪里来。
②(他们)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,竟不知道有过汉朝,更不必说魏晋了。
③(这里的情况)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。
④从这话来看,他应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?
⑤一边饮酒一边作诗,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——(这样的人)大概是无怀氏时期的百姓,或者是葛天氏时期的百姓吧?
5、C 6、B 7、A 8、B 9、C 10、D
(二)阅读:
文段一
1、答案:A
2、答案:(1)顺(沿) (2)整齐的样子
3、答案:
(1)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
(2)(桃)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
(3)有肥沃的田地、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
4、答案要点:(1)活动 (2)穿戴 (3)心情
文段二
1、AC 2、C
3、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,把它给别人看,看的人大笑,认为不值得担忧。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,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。
4、世上的事情,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,但不加关注,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。(意思符合即可) |